般若信箱

  一、何谓道共戒及定共戒?又我见、我执及身见的差异为何?在《丁福保佛学大辞典》中引用《成唯识论》(四)及《大乘义章》(六)解释“我见”,据其说法则我见即身见即我执。又 导师在《楞伽经详解》第五辑 (第10~12页)中说:“俱生身见为俱生我执……妄想身见故名分别我执,见道所断之我见”,据此则身见即我执。(第10页)“……对于五阴之见闻觉知性及能取六尘性,生于我见,执我不舍……有此我见即生我执”,据此则我见非我执。(第11页)“……此二种俱生我见,极细难断;阿罗汉依自思惟,能断后者……道种智中说:‘此二我执细故难断……’”,据此则我见即我执。(第12页妄想身见)“……以见闻觉知之我为身,故名身见;依缘起法之妄想而生,故名妄想身见;依意识分别而生,故名分别我见;依此分别我见能生我执,故名分别我执”,据此则身见即我见,而我见非我执。以上种种说法使人颇为迷糊,依推测佛对每一名相之施设应有其原因或差异。从字面上看,“身见”似指将五阴假合之身或者见闻觉知的意识心计为实有、为常不坏我之身的一种见解或观念,“我见”(人我见)则是进一步认为此观念是正理而接受之,“我执”则是基于我见的邪熏习,于实际上坚执五阴身或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为我而不舍。请问这个理解正确吗?

  答:1. 平实导师在各书多处皆有说明道共戒、定共戒之开示,如《楞伽经详解》、《念佛三昧修学次第》及公案拈提等。道共戒又名性戒,不共外道、凡夫,实乃佛弟子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,见道、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,依见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,不拘戒相,与道相应,故自然不犯戒,但以摄心住于正道为戒,是名持道共戒者,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。定共戒者,谓修学禅定有成者,依其定境之修证,分别能伏三界贪瞋痴,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戒,依定之有漏功德而不违佛戒,与定相应故,名定共戒。广义来说,道共戒亦是定共戒,因为亲证三乘菩提不退者,于所证心得决定,因与道相应而能安住,故决定不移,转依所证,所得解脱、智慧之功德必符合所证;例如大乘菩萨证悟之后,转依如来藏而行,第八识如来藏乃是法界之实相、万法之根源、因果之根本,菩萨证悟而心得决定不退,名持道共戒,因决定故,亦可同时名之为持定共戒者。

  2. 对于我见、我执、身见…等名相所示,其中所表义理有同有异,诸佛菩萨使用名相演示正理时,乃是基于诸多因缘时节、众生根器等前提下,来从不同的方向与层面说明,其中会因根器钝利、三乘见修道所断…等不同情况,而有广狭深浅的说法差异,故法无定法,无非就是帮助众生解粘去缚、趣入正道。而这些名相同指一念无明所摄之流转法,如同您所说的也是如理,但是我见、我执还有俱生、分别、相续、断续、见道所断、修道所断…等等许多深细的异同点,也是修学解脱三界生死的重要课题。一般来说,身见即我见、见惑、见一处住地无明;我执即思惑,含欲爱、色爱、有爱三种住地。我执亦是深沉的我见,因我见而熏染成就故;要于理上断我见后,于历缘对境中数数观行、思维、修习,方能去除故。如《楞严经》卷十说:【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;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】平实导师在《正法眼藏–护法集》、《阿含正义》当中多处说明这个部分,请自行请阅参考。

  二、《优婆塞戒经讲记》第五辑内容中第104页第7、8行说:【菩萨也不该花钱去嫖妓,虽然这并不算犯了邪淫戒,但是让人家看了说:“菩萨常常去逛绿灯户。”那可不好。】请问:为什么嫖妓不算犯邪淫罪?那在什么情形下才算是犯了邪淫戒?以上二点恳请开示

  答: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二十一期及三十期的<般若信箱>回答过了,有关花钱去嫖妓的犯戒问题,其中邪淫戒对在家菩萨来说乃是重戒; 平实导师在此所说“花钱嫖妓虽不犯重戒”,但是尚有轻垢戒之违犯,因为逛绿灯户、嫖妓行淫乃是商业交易行为,若该淫女以此为业,无其他身分者,故不犯重戒,但是身为菩萨,这对菩萨三聚净戒的律仪戒来说却是有所亏损的,因为断众生学佛因缘故。另外戒法亦不得违背世间法律,而且这里是指在古印度,以金钱一次、一次去买到性关系,不算邪淫也不违法。然以目前我国的《社会秩序维护法》中订有【意图得利与人奸、宿者,处三日以下拘留或新台币三万元以下罚锾】之规定,故亦与古印度时空环境是不同的。此处因篇幅有限,详细开示请您参考前所举之回答,故不再赘言。

  三、请问无相念佛是在念自己的自性弥陀?还是在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?又胜义根是指大脑。为什么又说有五胜义根呢?

  答:1.无相念佛亦属念佛法门之一,念佛法门三根普被,故有许多种不同的层次,实乃因修学者根器因缘的差别不同而异。同样的道理,修学无相念佛法门,会因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转折增进处,不可一概而论,当以应机为宜;一般来说,对于初机未悟学人,我们建议选择一尊您最容易相应之佛菩萨来忆念,这样较容易与佛菩萨相应,能这样的话,对于您定慧福德力的增上来说是有极大的帮助,因为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。但是对于学人所选忆念之佛菩萨,到底是属于自性弥陀(这是明心者的般若智慧才能体会到的)或者极乐世界的 阿弥陀佛报身、化身佛等,得看您根据您自己的情形而定,故所选择者应以自己较易相应为佳;若是想要同时获得佛力加持,则以选择一尊佛来忆念为佳。再者,无相念佛法门甚为殊胜,对于佛菩提道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功德受用,所以我们当知自己学习无相念佛法门在远、中、近期的目标为何?是要培养定力为主修?还是增上自己与佛菩萨的因缘?或是伏除烦恼等现行?此种念佛法门有甚多的殊胜功德,当有所了知抉择,这个部分 平实导师已经在《禅净圆融》、《念佛三昧修学次第》与《无相念佛》等书中有甚多说明,请您再次仔细拜读书中的要领与修学次第,若能如法而行,必能增进道业上法的亲证受用与次法璎珞的庄严圆满。

  2.十八界中的五色根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,大脑即是五胜义根所在,五胜义根分别位于大脑中的不同区域,综合说为大脑,其实脑中各部分的功能并不相同;因五根各别功能有差别,为十八界当中的五界,故亦可说有五胜义根。

  四、萧老师:您好!久仰大名,也拜读过您的大作《无相念佛》、《真假邪说》〔编案:《真假邪说》非平实导师所著,是弟子所著〕、《念佛三昧修学次第》等,您真是当代的善知识,难遇难求的大善知识啊!我是四川乐山的佛弟子,我们大陆的佛弟子们,非常盼望您来大陆弘法利生、传扬正法,我在这里跪求老师慈悲能早日来此地弘法,不要让我们受邪说误导,再走错路了。在此先请问两个问题: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,是要到那种程度才能算是一心不乱呢?又要如何才能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把握呢?恳请老师开示!

  答:1.我们也祈望让 平实导师所传 世尊了义究竟正法,能普传至地球每个地方,特别是大陆上的血缘同胞;但是这当中需要许多的条件配合,其中与众生根器、大环境、共业……等种种因缘有很大的关系,也是我们将来努力的方向。在中国大陆有许多大乘菩萨根性的学子,故我们也期待正法的弘传能在大陆地区具足成熟的因缘早日到来,而以现在的情形观之,因缘尚且不成熟,需要当地的人民能够更努力的推广正法、深信因果,使该地区的大多数人能够圆满十信位,以此共愿之力,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,中国大陆的佛弟子必能领受大法之恩沐而受用无穷,而正觉同修会的许多师兄姊们也都一直在这上面努力著,大陆同胞法缘成熟的因缘一定会提早到来的。

  2.《弥陀经》中所说的一心不乱乃是持念佛号或系念思维念佛至一心不乱,如此在亡者临终时,能够心不颠倒,必顺利往生极乐国土。实际上一心不乱有许多种层次的差别,例如学习无相念佛成就的时候,乃是成就净念相继之功德,此亦更为深入之一心不乱定力,然相对于无相念佛的净念相继,持名一心不乱之念较为粗糙,也较容易,此乃是 释迦世尊的大悲悯开示与 弥陀世尊的大慈愿加被;就算是甚低标准的根器,如五恶十逆者亦能被摄受往生,此乃是三根普被的法门。而您所问一心不乱的最低标准,我们从《阿弥陀经》中佛的开示可知道:【舍利弗!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乱。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】所以此段佛语开示的重点乃是“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”,然此“心不颠倒”必须以正见为前导、前提,若有“倒见”则会影响往生极乐,故三福净业“信、愿、行”的修集圆满亦是极为重要之次法,亦与一心不乱的成就有关;其次为不谤正法,这是念佛求生极乐的人应视为最要的次法,因为谤方广如来藏正法及谤三宝的人,不会被摄受故不能往生极乐,这在《观经》中有明白的记载。因具足正见而使信愿行之成就,亦能于临终时得诸佛菩萨加被,如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卷一所说:【舍利子!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,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。又,舍利子!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,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、极乐世界功德庄严,闻已思惟,若一日夜,或二、或三、或四、或五、或六、或七,系念不乱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,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、菩萨众俱前后围绕,来住其前,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;既舍命已,随佛众会,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。】故“一心不乱”之成就,除了需要自己努力在功夫、知见、福德上面用心外,亦需要具信具福之资粮,如此才能与诸佛菩萨相应而于临终时,蒙 阿弥陀佛及诸声闻菩萨弟子等“前后围绕,来住其前,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”,即可圆满成就往生极乐之功德,品位也会较高。

  3. 佛在经中提到,具足信、愿、行的成就,即可得生彼国,例如无相念佛成就的时候,加上您愿意往生极乐的大愿,再配合三福净业及不谤方广如来藏正法等次法之修集足够,必能往生极乐世界。若在世之时有与正法同修道友广结深缘、善缘,则往生的时候,能够有众莲友的助念为助缘,则更可以肯定得生弥陀世尊的极乐国度。有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,我们在很多期的般若信箱已经回答甚多,且平实导师在《念佛三昧修学次第》、《无相念佛》、《禅净圆融》等著作当中皆有专章详细说明,并且正德老师的《净土圣道》当中也多所演示此中正理,碍于篇幅所限,故在此不再多作说明,请您径行请阅这些论著。

  五、《优婆塞戒经》<受戒品第十四>中 佛言: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,月月之中,不能六日受持八戒,供养三宝,是优婆塞得失意罪;不起堕落、不净有作。若优婆塞受持戒已,四十里中有讲法处,不能往听,是优婆塞得失意罪;不起堕落、不净有作。”弟子因日常工作之原因,经常午饭都要在过午之后才能吃,而且也要吃晚饭。那弟子受了菩萨戒后,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,是否天天都要得失意罪了?导师在《优婆塞戒经讲记》第一辑之第112页开示:“修学菩萨的法是这么胜妙,不是只有日中一食自苦其身;只要是为了众生、为了道业的成就,早上也可以吃,中午也可以吃,晚上也可以吃,宵夜也照吃不误。当菩萨真是好啊……”但是弟子应当如何依法受持呢?再者弟子所在城市经常有法师讲法,但是他们并非宣讲宗门的了义正法,弟子听起来也不能相应,这样如果不去听他们说法,是否也要得失意罪呢?如此弟子又当如何依法受持呢?弟子跪请 导师慈悲开示!

  答:1.修学大乘菩提者乃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,声闻戒为别解脱戒;受持过午不食之戒,主要乃是依声闻出家戒为主,而以菩萨戒为辅。对大乘菩萨来说,声闻戒乃是别解脱戒,是否该持?则需要因地因时而作调整;因为大乘菩萨心心念念、时时刻刻都在利益众生上面用心,常常因为利益众生而到了饮食的时候却没有办法准时用餐,并且菩萨也是需要维持色身道器的正常健康,才能以健康的道器于利众之上更为顺利。若佛弟子以大乘菩萨戒为依止的话,就不需要受此戒相所拘;若以声闻出家戒为依止的话,持过午不食戒就很重要了。但因事务繁多而欲保持体力能为众生作事,所以大多数的寺院中也都有晚餐,为免鬼神起贪、生瞋,所以都改用药石名之,不称为吃饭,名为用药石。再者,佛子受持优婆塞菩萨戒与八关戒斋,乃是为了将来有机会受出家戒而准备,故菩萨优婆塞戒乃尽形寿一世所受之戒,这是与梵网、地持、瑜伽菩萨戒的尽未来际受有所不同,所以 平实导师在《优婆塞戒经讲记》各辑开示,所说的虽是以《菩萨优婆塞戒经》的经本来讲解,但是正觉同修会所传的菩萨戒乃是以梵网、地持、瑜伽菩萨戒为主。这个部分需要注意,因为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无顾时间,对于忙到很晚才进食长养道器是常见的事,然为维持色身的正常运作,故多不受过午不食戒,而是以三聚净戒中的“饶益有情戒”作为戒之总持之一,亦为主要依持戒之一,故需明白大、小乘戒律的前提与目的,切勿误会而惧于持戒、畏于受戒,当以智慧简择戒律的合宜与内涵,勿因误会而丧失七圣财中“戒财”之圆满成就,这对佛弟子来说甚为可惜。

  2.至于若所住附近有法师讲授 世尊所传三乘菩提正法的地方,作为佛弟子,若因缘许可,当然应该去听法闻熏,因为多闻熏习乃是修学佛道的基础功课与必要资粮。然而时值末法的今天,我们却得需要以正知见多作简择,因为现在恶见邪师充斥,错说佛法者漫山遍野,故当遵循 世尊于经中告诫:“汝今宜应速疾离彼邪师教法。”所以对于错说佛法之恶知识,反而不可亲近闻熏邪见,应速当远离。所以我们对于 佛所施设之戒相持守,得要如实了知此戒的真实意涵与设戒的目的,而不是在戒相之表面上有所拘泥;因为戒律乃是为保护佛弟子于佛道增上的加持之一,戒论的圆满也是我们必须努力去做的,故如实胜解 佛所设戒乃是“依法受持”的重要前提,故于此末法时期,众生根性普遍低劣,又复文字障碍的情形,在现今这个大环境来说非常的普遍,因此有心圆满戒论之佛子,当发起大愿,依据善知识所教导的正知正见,谨慎学戒、受戒、持戒,然却需注意“智为先导”之前提。

  六、《大乘无我观》第38页:“这样,大乘般若的法智忍、法智、类智忍、类智就出现了。这四智完成之后,也就到了通达位的初地心了,接下去就进入相见道位了。”请问初地入地心后才进入相见道位吗?

  答:初地入地心乃是见道圆满位,具足真见道与相见道的圆满,亦是进入修道位之圣种性。所以初地入地心乃是在相见道圆满后进入修道位,而不是才进入相见道位。至于提问者的问题,有可能是口误或整理时的笔误,因为前后文乃是有关联的,此段文字之前乃是在说明菩萨证得法界实相的总相时,只是获得法智忍及法智而已,而这段文字之后还有一段话:【前面所讲的这些,都是三贤位的真见道;你一念相应找到如来藏是真见道,可是真见道位,才是正要开始修行而已——正要进入内门修菩萨行、进修相见道。……然后才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位。】

  《大乘无我观》乃 平实导师在台南县侯氏宗祠演讲后,依据录音带整理所誊写出来的,当时也无演讲大纲,只是随兴式的演说,故许多地方乃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来述说,以使得闻者能够体会了解当时演讲之情况。故请读者注意此种情形前提,当以口语说明的习惯来了解,如此而不至于阅读后误会意思,此处的前后文乃是相关的,不可分离而解,此处的义理乃是说明真见道时具足法智忍与法智,在相见道位完成四圣谛十六心之法智忍、法智、类智忍与类智,如此真、相见道圆满时才进入初地入地心。而且当时的录音状况极差,有许多录音并不清楚,是后来凭著不清晰的录音来作判断而整理出来的,可能有某些整理错误或是演讲者的口误而未被发觉到;在此感谢您的指正,本信箱将会建请重印时加以改正,谢谢您!

  七、《护法集》第365页:“必须要悟后起修,善知六处,能够引发菩萨广大威德之后才算进入初地……”,为什么是“菩萨广大威德”?

  答:此是 世尊于《解深密经》卷三所作之开示:【慈氏菩萨复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?”“善男子!若诸菩萨善知六处,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:一者善知心生、二者善知心住、三者善知心出、四者善知心增、五者善知心减、六者善知方便。云何善知心生?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,是名善知心生。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:一者……。善男子!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,或已引发、或当引发、或现引发。”】菩萨开悟明心后,转依自心如来藏,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,依 佛开示精进不懈,位阶增上,以求完成相见道位应有的功德与福德,自会逐渐发起自心所含藏之无量功德;也依所发起之功能、威德,而说之为已入十行、十回向、乃至于初地的智慧与福德,由福德与智慧增上的缘故,成为一切人天都应恭敬供养的菩萨,即有广大威德。

  八、请问慧解脱阿罗汉至少要有哪个层次的定力?

  答:平实导师在《阿含正义》第七章第二节当中有开示:【有证得初禅的凡夫,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,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。】所以慧解脱的阿罗汉至少要有初禅的定力,这个部分的法义在《阿含正义》当中说明甚详,请欲了解细节者,至正智出版社各地流通销售处或书局请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