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法——施论、戒论、生天之论(连载30)---张善思居士

  第七节 略说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差别

  在了解了“施论、戒论、生天之论”以及“欲为不净、上漏为患、出要为上”的基础之后,我们知道修学解脱道,能够让人真正的出离生死轮回之苦,然而修学佛菩提道才是最究竟的佛法,不仅函盖了解脱道的内涵,而且能够让菩萨行者地地增上乃至圆成佛果,因此,接下来就为大家略说此二法之差别。

  简单地说,解脱道就是要断我见与我执成为阿罗汉,目的是要出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;精进修学解脱道的人,可以在一世之内就成为阿罗汉。而佛菩提道的目的是要成佛,成就福德与智慧究竟圆满之“常乐我净”的境界,需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时间,历经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的次第修行;所以,成佛之道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、十度万行,以利乐众生来摄受佛土,累积成佛所需的无量福德庄严,以及跟随诸佛菩萨修学一切种智的增上智慧为主。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说:“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”也就是若不能证得自己的“本心”第八识如来藏,那么就算能够将三藏十二部诸经论全部倒背如流,于自他佛菩提道的修学上却没有太多的助益;

  所以佛道的修行是以开悟明心、亲证法界实相而发起的般若智慧为入门。《金刚经》中也有提到,世尊往世修了很多福德,生生世世都当转轮圣王,对无量诸佛一一奉侍供养,但都没有被授记成佛,直到悟得这个金刚心如来藏而通达了般若实相智慧后,才在燃灯佛座下被授记。也就是说即使以前修了那么广大的福德,但因为没有亲证本心如来藏,所以无法被诸佛授记成佛。因此,修学佛法的首要关键在于断我见以及开悟明心;而开悟明心所证的就是第八识,又名如来藏、根本识、真心……,悟后接著修学般若别相智与道种智(一切种智)。然而,在佛菩提道的内涵中也包含了解脱道的修证,而这个解脱的果证,其实只是佛菩提道中的副产品,也就是说菩萨在利乐众生、累积福德、增上智慧的过程中,实证大乘般若与唯识种智时,除了得到相应的大乘解脱功德受用之外,也必须于菩萨道次第的适当阶段实证慧解脱乃至俱解脱,因此说修学佛菩提道必定含摄解脱道的内涵与修证。

  第一目 解脱道是为了脱离生死轮回

  实证解脱道的关键基础在于断我见,也就是认清五阴十八界都是因缘假合、虚妄不实的。五阴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十八界就是六根、六尘和六识。而我们该如何断我见呢?读者可参阅正觉口袋书《观行断三缚结─实证初果》这本书,另外也请详细阅读平实导师在《识蕴真义》以及《阿含正义》中的开示。平实导师在所著的《阿含正义》书中(共七辑),有非常详细地教导我们如何断我见实证初果,乃至断我执成为阿罗汉,对于解脱道有兴趣的读者,可详细阅读这套胜妙的巨著。

  简单地说,在解脱道中有初果、二果、三果和四果等四个果位。初果(须陀洹)是断我见,也就是断三缚结,经典中有告诉我们,最迟钝的初果人也只要再经过七次的人天往返受生,于最后一次出生人间时,就可以取证阿罗汉果而出离三界生死苦恼。二果(斯陀含)是薄贪瞋痴,又称为一往来,也就是再人天往返一次就可以取证四果入涅槃了。三果(阿那含)名为不还,三果人已经发起初禅实证欲界心解脱,断除了系缚于欲界的贪与瞋,也就是断了五下分结;其中,顶级三果人是能够中般涅槃的,其余不同层次的三果人往生到色界天之后,也各有不同的状况,但是都不再回到欲界,而是于上界舍寿后般涅槃。三果人已经断除了欲界爱的现行,也就是离欲了,这才能算是解脱道中真正的圣人,而这至少一定要有初禅的禅定证量。四果(阿罗汉)就是断尽三界爱,解脱道最后修证的五上分结断尽,舍寿后即可入无余涅槃,若同时证得四禅乃至四空定的俱解脱阿罗汉,则随时可以入无余涅槃。

  解脱道的修学,从初果到四果的取证,每个人所需的时间并不相等。例如之前我们讲到郁头蓝弗仙人,他已经具足了四禅八定的功夫,所以只要佛陀跟他开示如何断我见,他也确实观察到意识心是虚妄的而心得决定,那他当下就可以成为俱解脱阿罗汉,只可惜他的因缘尚不具足,所以没等到佛陀来度化他,他就先舍寿往生无色界天了。同理,如果一位已经实证初禅的外道,他经过断我见的如实现观之后,马上也可以成为三果解脱者。因此佛世时,有的外道是先证得四禅八定降伏了我执,然后见佛闻法断除我见的同时,我执也随即断尽而成为俱解脱阿罗汉。但若是没有禅定证量的人,则必须先断我见,再慢慢观行断除我执,而且要发起初禅以上不退的定力,并且五上分结也断尽了,才能成为慧解脱阿罗汉,若是再加修禅定而具备了四禅八定的功夫,就成为俱解脱阿罗汉。

  第二目 凡夫菩萨胜过定性声闻阿罗汉

  在完全断除我见、我执以后就成为阿罗汉,舍报后灭尽了五阴十八界就可以入无余涅槃。而无余涅槃并非断灭空,经典中佛说有涅槃本际不灭,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独住的境界。阿罗汉虽然可以入无余涅槃,但是却不了知无余涅槃的境界,因为无余涅槃中没有五阴十八界,也就是没有七识心了,当然也就没有能了知六尘的心来了知无余涅槃的境界,所以无余涅槃其实是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独自存在的绝对寂灭境界。

  然而开悟明心的菩萨,却是实证了第八识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,因此开悟明心的菩萨不用入无余涅槃,但是却可以了知涅槃境界;不像阿罗汉能入无余涅槃却不了知涅槃的境界为何。而佛陀更开示说,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胜过一切独觉圣人与定性声闻阿罗汉;所以当阿罗汉师父知道自己的徒弟发菩提心后也不敢小看,这些故事我们在前面第三章〈持戒之论〉中都有说明。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发菩提心当个菩萨,将来开悟后就能分证解脱功德,同时也因为实证了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,发起般若中道的真实智慧;而这些智慧是连没有开悟的阿罗汉都无法了知的。

  第八节 菩萨道是为了救护众生而成就佛道

  修学菩萨道的目标是为了成佛,而菩萨的通愿是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”在前面三归依的章节中,我们已经说明了归依三宝发菩提心的功德很大,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。总之,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行内涵,从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乃至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全部次第修证圆满时,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,读者可阅读平实导师编制的〈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〉即可了知整体的概况。接著来为大家简略说明一下菩萨修福的心态与方法。

  第一目 菩萨修福不求生天,为求佛道故

  菩萨应该要具有能够生天的福德,但菩萨布施行十善的目的不是为了生天,而是为了救护众生以及修集成佛所需的无量福德。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六念法,也就是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施、念戒、念天;目的就是要佛弟子们双具福德与智慧,而能自利利他、摄受众生以成就佛道。平实导师在《优婆塞戒经讲记》第二辑中开示:

  为什么要念天呢?是说菩萨生生世世都应该有能生天界的异熟业,但是心里不去执著——死后不生天界。我们菩萨行者要有天人所应具有的一切福德,但不求生天受报,回向往生人间,继续修学菩萨的道业。……

  一切人天的威德都从这二个法来:第一是福德,即是法施、财施、无畏施而得的福德;第二是慧业,也就是三乘菩提的智慧。因为福德满足所以威德极大,譬如说菩萨修三十二相业时,不必具足修得三十二相业,只要已经修得四无量心具足,六欲天及色界天的诸天天主宫殿都会震动,可是你们都不晓得那个严重性。那时天主就会往下看:人间是谁在威胁我的宝座?只要你开始修四无量心,他们就会观察:原来是人间的某人在修四无量心,他在觊觎我的天主宝座。接著就会来阻挠你。所以各位要注意这一点:将来如果到了三地心,必须先修四禅,然后要修四无量心,四无量心修完再修四空定,四空定修完再修五神通;当你修四无量心时,如果有人来问你(你不要期待天主会来问你,因为天主不会以天主相示现,他示现天主相就败露行踪了,他会用一般人的形象示现,来问你):“请问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心,来修四无量心?你是不是想要生天当天主?”你可不要犹豫,要随即回答说:“我才不希罕那个位子!”他会继续探问:“你修得四无量心以后想要做什么呢?”“我想要成佛,所以要修四无量心。”你千万要斩钉截铁、不可犹豫;你若犹豫,他会想:“这个人不老实,可能还是想要在来世夺取我的天主宝座。”就会遮障你,让你不能修四无量心,道业就停滞不前了。

  所以,菩萨不但要具备能够生天的福德,乃至也要努力培植足够成为天主的广大福德,但菩萨绝不贪求生天享福,更不希求天主之位;一切佛弟子皆当具有如是正确的认知与坚固的作意,这样在佛菩提道的修行才能精进快速地增上,来利益更多的有缘众生,如是方能“长劫化短劫”迅速圆成佛道。

  第二目 百福庄严

  平实导师在宣讲《妙法莲华经》时提到了百福的修行,百福就是在修十善中的每一善时,同时都要加上十种思惟,也就是十善的一一善各有十种思,所以称为百福。《妙法莲华经》卷 6〈法师功德品第 19〉:“十方无数佛,百福庄严相,为众生说法,悉闻能受持。”

  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,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,平实导师最后提到: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,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“改头换面、换骨易髓”,一个人百福修久了,成为了习惯以后,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,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,而会觉得他非常的安详!

  平实导师还开示说:一个人努力修行百福两年,这个人说话就不会酸溜溜地,也不会谄媚和嫉妒别人;甚至别人提到他,都会觉得他是位大菩萨!因此,他的修行是很少有恶因缘的,道业进展也将会非常快速。

  当一个人百福修久了,性障的消除是非常快速的,这一生要取证三果不为难事;将来要在弥勒菩萨成佛时进入初地,乃至被授记成佛,亦非难事!所以这个百福跟我们行菩萨道的人有著切身的利害关系,但百福的道理拿到别的地方讲就没太大意义了,因为一般的众生听不懂,也不会想要去修去行。

  平实导师在《优婆塞戒经讲记》中亦有关于百福的介绍,我们接下来就引用这些资料来为大家说明如何修百福,如何在行十善的时候配合运用十种思惟,让我们的福德能够飙涨而迅速圆满。《优婆塞戒经》卷 1〈修三十二相业品第 6〉:

  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,以百福德而为围遶。修心五十,具心五十,是则名为百种福德。

  平实导师在《优婆塞戒经讲记》第二辑中的解释如下:

  如何是百福德呢?佛说“修心五十,具心五十”,共有一百,这就是百种福德。也就是说,修三十二相业时,不管是修哪一项,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;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,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,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:“我怎样可以让这个色身、道器清净?如何可以让我的七识心清净、调柔?”这样思惟过五十种。以这五十种修行方法确定可以让身根及七识心调柔清净以后,心中要生起五十种法的每一个决定思。……

 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?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?意思是说,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,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;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,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、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。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:贪瞋痴意业三种、口业四种、身业三种,这就是十种。十种恶业都不造,并且反过来行善,这就是十善业道。在这十善业道中,每一种都要生起五种的思惟:譬如说身行三业的杀、盗、淫业中,以杀业来说,我们要生起五种不造杀业的思:离杀思、劝道思、赞美思、随喜思、回向思。一个不杀之业就有五种思,十善业道各有五思,所以就有五十思,这个决定思就是修心五十。有了修心五十,加以确实履践完成的具心五十,便成就了一个大人相的百福德,所以说:“修心五十、具心五十,名为百种福德。”

  经由平实导师的开示,我们就知道百福是说我们在修三十二相业时,行十善业的一一业,都要配合著十种思惟;每一个善业都有这十种思惟(十乘以十为百),也就是三十二相的一一相皆具足百福!

  另外,在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中也有介绍这十种思 1,我们为大家稍微解释一下:所谓百福就是百思,譬如说:菩萨在造作增长“足善住相”业的时候,要先有五十种思惟,让自己的这个道器(五蕴身)清净调柔,这个牵引的力量成就之后,还要再付诸于实行,也就是接著要再起五十种思惟让这个善业更圆满。因此“足善住相”业就有了百思庄严,乃至修其他的一一相业时亦是如此。因此说佛的三十二大人相,一一相都有百福庄严!

  就如同前面所举平实导师的开示,说我们在修十善业道的每一个善业之前,以及正在造作时,都要有五种思惟,就是离杀、劝导、赞美、随喜、回向等。譬如说,我们不仅自己不造作杀业,也要劝导众生远离杀业,甚至进一步劝导众生往佛道迈进,并且要常以爱语赞美众生不造杀业的善行,而且在面对具有持守不杀善业功德的菩萨,我们也要随喜,说话更不能酸溜溜地,并且要把这些善业的功德回向给有缘的众生,都能早成佛道。

  关于五思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,譬如说完成这个善业之后,我们事后还要检讨,因此还要有五种思惟,那就是加行净、根本净、后起净、非寻所害以及念摄受。

  例如:我们要检讨刚刚我这样布施,有没有什么地方作得不好,或讲得不好?该怎么改进?这就是加行净的思惟。再来我们要检讨自己的动机有没有清净,是否为了希求世间法上的利益或是想要得到对方的好感呢?这就是根本净的思惟;如果是有想要展现自己很厉害的念头,有这个争胜的作意存在,那就是根本不清净了!

  而后起净就是我们作了这个善业之后,有没有生起在自己世间利益上的贪求,还是完全是为了对方。非寻所害就是说我们行善业时,自己是否有转依如来藏而不是落在五阴等我与我所之中?是否有落在意识心的寻伺觉观之追求中?如果能够确实转依如来藏,那就是“非寻所害”。至于念摄受,就是说我们的心念是要摄受对方成就佛道,而不是因为有私心想把对方当成世间眷属。

  如果我们造作善业之前、正在造作之时以及造作完成之后,都有这种种思惟,时间久了,福德就会越来越圆满,道业就会越来越增长,而我们布施行善业时不是为了让众生觉得我们很厉害,不是为了炫耀或是想让对方离不开我们;所以行善布施时也应当时时转依如来藏,不落入五阴的希求当中,成为三轮体空的布施,有这样的根本清净就能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清净,修行也会越来越好。

  简单的论述就写那么多了,但是平实导师的讲解又比末学的介绍精采万分,内容更加丰富无数倍。我们只能期待平实导师讲演《法华经》的讲记赶快出版(编案︰《法华经讲义》已于2015年5月开始出版,共25辑,每二个月出版一辑),大家请读之后,切实依照著平实导师的教导信受奉行,修行才会进步!福德才会增长。末学亦随喜赞叹请阅此书的诸位菩萨们,会想要修学百福之学人,必定是菩萨种性具足之人,愿以此篇布施行善之功德,回向给阅读此书的菩萨们,以及回向一切有缘众生都能早日修学正法,都能如是修十善业再加上十种思惟,来圆满百福的修行,迅速成就佛道。(待续)

  -------------------

  1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卷 177:

  问:“如契经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。何谓百福?”

  答:“此中百思名为百福。何谓百思?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,先起五十思,修治身器令净调柔,次起一思正牵引彼,后复起五十思令其圆满。譬如农夫先治畦垄,次下种子,后以粪水而覆溉之;彼亦如是,如足善住相业有如是百思庄严,乃至顶上乌瑟腻沙相业亦复如是。由此故说,佛一一相百福庄严。”

  问:“何者是五十思耶?”

  答:“依十业道各有五思,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:一、离杀思,二、劝导思,三、赞美思,四、随喜思,五、回向思。谓回所修向菩提故,乃至正见亦尔,是名五十思。有说依十业道各起下、中、上、上胜、上极,五品善思如杂修静虑。有说依十业道各起五思:一、加行净,二、根本净,三、后起净,四、非寻所害,五、念摄受。”(《大正藏》册 27,页 889,下 8-2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