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实相念佛 第三节 实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

《念佛三昧》> 第二篇


以上是说明实相念佛人对于念佛圆通章的见地,接下来我们说实相念佛人的功德,我们把他分成三个部分:见地正受、定正受、解脱正受。见地是慧的正受;定的正受就是他所住的境界;解脱的正受是解脱的功德。

第一目 见地正受

见地的正受,我们要引用《大宝积经》卷二十一:『已离身见,是则名为,被大甲胄,乘于大乘。于彼际门则无所执。过三际已,以安乐乘,而发趣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』,这就是说实相念佛的人,他已经离开了身见,不以色身为我,不以五蕴为我,离开五蕴身,这就比如他身上已经穿著大甲胄,也就是他不被一切魔、外道来坏他的见地。因为真如佛性了了分明,不是声闻法、不是缘觉法,因此说他所坐的,叫做白牛大车,不是羊车、鹿车。他将来能够接引很多的众生,叫做乘于大乘。这个人于一切法的本际,没有任何的执著,因为他已经见到一切法的本际是空性,所以没有执著。因为证得真如佛性的缘故,所以已经过了断见与常见的境界,所以他以安乐的大乘法而趣向无上正等正觉的大道。

声闻乘因一切五欲的烦恼,而生起苦恼,生起害怕的心。缘觉乘以世间无常,世界无常,五蕴无常,而畏惧留存于世间。但是实相念佛的人,以真如佛性是常、乐、我、净,不是声闻的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所以他虽然见到世间是苦、无常、无我,但是也同时体认到世间是可乐,世间是可住的。为度一切众生的缘故,能够不离一切的烦恼,和一切的众生共住,而无所畏惧;能够陪同一切有情众生,在世间的生死海里面浮浮沉沉,头出头没,而没有畏惧,这个就叫做以安乐乘而度一切有情众生,和他一齐走上无上正等正觉的道路。

实相念佛人所护的实相,就是《华严经》(四十华严)所讲的:『佛身非我所,世界亦如是;说心非我所,觉无我菩提;导师无来去,亦复无所住;法身无处所,充满十方界:彼无心意识,亦无起心想;法身非变化,亦非非变化,诸法无变化,示现有变化』,这就是真如的境界,就是自性弥陀的境界,就是实相念佛人的境界。大意是说,示现在人间的这个应身佛不是真实的我、不是真如,世界也是一样。心意识不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最终归依处,真如才是最终的归依处。觉悟了以后,就知道世间其实没有一个我存在,也没有所谓的菩提,只有一个空性。菩提、涅槃与空性、真如,都只是一种施设的名称。导师就是真如,真如这个本体没有来没有去,也没有一个住处。法身没有个处所,他遍满于十方世界。法身没有所谓的心、意或神识,也不起一个心,说我能生这个心,说我能灭这个心。法身他不是变化的,他是永恒唯一不变的,但是他能够示现出各种的变化,这是实相念佛人所证得的真如的境界。

第二个见地正受:因为亲见自性弥陀的原故,所以知道什么是第一义。所谓第一义就是『诸法如』的意思。诸法如如不动,无来无去,不生不灭,这叫做第一义。到这个时候来讲一切了义的经典,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一些经典所讲的,都是我自己内心里面的事情。如果有机会为有缘人讲了义、实义,他有时候讲性空相有,有时候又讲性有相空,虽然颠三倒四翻来覆去随意而说,但是他所说的,都是从自心里面流露而出,完全符合了义的经典所讲的意旨。他不是依经解经,也不是依文解义,而只是把他心中所知道的、所亲证的境界,来说明而已。如果这个人过去已经读了许多大乘了义的经典,那么他不需要多久时间,就可以禅、净俱通,也可以宗说皆通。因此,他所说法不是依经解经,也不是依文解义,佛门里面有一句话说:『依文解义三世佛怨,离经一字即同魔说』。因为已经亲见自性弥陀,入了实相念佛的境界,得到念佛三昧了,所以他说的一切法,符合了义的经典。他不依文解义,这是第二个见地功德。

第三个见地正受,就是他真实见道的缘故,所以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惟之后,他能够知道接下去修道的路要怎么走。虽然已经知道了所谓的菩提涅槃、真如实性、真如实相等一切的道法都是施设,但是为了究竟解脱和度众生的缘故,修学三界之中的一切禅定、三昧、神通、福德,而不因此起烦恼。

第四个见地正受,就是他离开了一切的相;没有我相,没有人相,没有众生相和寿者相,也没有男女相;看待一切有情众生,平等平等。他了解,所谓的没有事相,所谓的没有男女相、没有天神相与我相等,指的是在理上看一切皆无相。但是证得理上没有各种的相之后,再回头看世间一切,又不妨有男女相,又不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又不妨有我相、天神相、畜生相,不妨有出家相、在家相,没有妨碍。

第五个见地正受,是说这一个实相念佛的人,对于禅宗里面,祖师所讲的各种开示语录和各种淆讹的公案,他不会的很少,除了禅门里面祖师关的公案以外,他全部都知道了。因此,虽然他是从念佛法门而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,他也能够教别人怎么样修禅,他也能够当禅师。所以自古以来,凡是得到念佛三昧的净土宗的祖师,同时都是禅师,譬如永明延寿禅师、莲池大师、还有长芦宗赜(慈觉大师),他们都是既教念佛法门,也教禅的法门,因为到了这个地步,禅净是相通的,已经没有禅与净的分别了,这是关于见地的正受。

第二目 定正受

接下来我们说定的正受,一个念佛人既然亲见自性弥陀,必然有定的正受,如果没有正受,就是解悟,不是亲见自性弥陀,而是以断灭心的妄觉、妄知,当做自性弥陀。亲见自性弥陀的时候,必定会有觉明现前的现象。觉明现前之后,他能够以这种大智慧的力量,住于一切法而不断灭一切法、不破坏一切法;能够以善巧方便来摄取止观的法门,也能够修习无相的各种法门,而得无相的修证,这个就叫做诸佛授法光明。因为这个缘故,性障也除了,初禅不久就现前了,这叫定的正受,所以我们现在有许多位的初禅人,原因就在这里。

第三目 解脱正受

第三个功德是解脱的正受,解脱的正受大略把他分为六种来讲:

第一种解脱的正受是慈悲心。因为自己已经亲证空性了,回头来看看一切的有情众生,还在生死海里轮回,还不能觉悟,所以他生起了慈悲心。古德常讲,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,所以得到念佛三昧之后,他能够同感一切有情的喜乐,能够悲怜一切有情的痛苦。所以有一个现象是,当他看到别人很欢喜在玩乐的时候,尤其是看到小孩子在嬉戏游乐的时后,他心里面没来由的跟著他们欢喜;当他看到有人痛苦的时候,他心里面没来由的会去悲怜他,去怜悯他;当他看到一切佛子学佛法而不得力的时候,他心里面就起一种悲愍的心态,而想要去帮助他,这个叫做慈悲心,不修而得。

第二种解脱的正受叫做无私心。无私心是因为见到一切都是空,没有一个我可以得到任何的法。无私心是因为悲愍众生的缘故。人之所以会有私心,就是因为觉得有一个『我』能够有所得,例如有人送来一杯水,喝了这一杯水解口渴,『我』得到解除口渴的法。又如有人送给『我』一本书,是精装的,好漂亮哦,这是因为『我』觉得有一个『我』获得了这一本精美的书,所以生起喜乐。因为有一个『我』得到这一本书,就怕别人偷走,所以产生私心,现在既然没有一个『我』而无所得,既然无所得,谁要,就送给他,不必偷了,所以他除掉了私心。因为毕竟无所得的缘故,一切空的缘故,悲愍众生的缘故,因为没有私心的缘故,所以有人要偷他的东西,他也不担心,得到解脱的受用。

第三种解脱的正受,是他没有慢心和瞋心,而不会在心里而生起烦恼。瞋心和慢心是因为有一个『我』在,瞋是因为慢心而生,因为慢,所以觉得别人应该听我的,每一个人都应该是『我』的学生、『我』的徒弟,每一个人都应该来跟『我』学。有人不来跟我学,我就起瞋心,说这个人不明道理,居然不认识我这个善知识。那是因为这一种慢心分别而生起瞋心。可是,一个人刚修证到果地无相念佛的时候,虽然没有这种大慢心,但是还会有轻微的慢心,深沉的慢心。

各位菩萨,阿弥陀佛!我们上周谈到一个果地无相念佛的人,他虽然没有大慢心,可是仍旧有轻微的深沉慢心。这种慢心以实相念佛的人而言,两年到四年之间就可以非常淡薄。如果仍然有很强烈的私心、慢心或者瞋心,那就不是真的亲见自性弥陀,也不是实相念佛的境界;他是以妄心,定心作为自性弥陀。因为真见的人已经失去了身心的真实感,『我』的真实感消失掉,所以两年到四年之间,慢心、瞋心、私心都会变得很淡薄。

第四个解脱正受要解释的是:有少数人初见自性弥陀后,反而有贪、瞋转盛的现象,跟一般贪、瞋转为淡薄不相同,这是因为知见不同所致,但都没错。有的人见佛性以后明了真如,然后他就可以随意的发脾气、随意的喜乐、随意的赞叹,都是任性而为,但是不犯道共戒。有的时候,他的想法很奇怪,譬如走过华西街,他的朋友可能说这老板好残忍哦!当街杀蛇,看蛇这样扭过来扭过去把皮剥掉,活活的剥皮好残忍。可是他说『你认为有人杀它,我认为它根本就没有被杀掉嘛』。踩死了一只蚂蚁,他说它根本没死。有没有错呢?没有错。事实上,一般人看到的是蛇、蚂蚁的五阴的生死,他则是从真如佛性来看那条蛇,那只蚂蚁,所以没有死。死了换一个五阴还是照样在世间,所以有时候他的观念看法对一般人而言,真有些奇怪。但是,你跟他说:『那你去杀掉那只蛇好了』,他说:『我何必杀?我杀了它,它也没死,杀了等于没杀。』所以这不叫残忍,而是因为从见地而生的一种跟世俗人迥异的观念。他不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,当遇到逆缘时,譬如说,遇到一个人不可度,只有当众跟他大声斥责才能度,他就索性当众大发脾气,不但是大发脾气而且是从深心里面直接就发出来,一发就不可收拾,所以瞋心很重;可是一转身,他又心平气和,一点脾气也没有了。

有些初见道者说:『贪欲是道嘛!瞋恚也是道嘛!所以在贪欲之中既然是道,那不乐就白不乐了。』好吃就吃,男女欲也是一样,为什么?他在这里面也看到真如佛性的运用自如而不受染污,所以贪欲也是道啊!反正又不影响真如佛性,所以初期可能会有贪欲转盛的现象。这种人经典上也有记载。但是在悟后的保任过程和修道过程中,他会一步一步去思惟、去观察,要实证涅槃的时候,道路该怎么走?修行的方法是应该用什么方法?然后他就会渐渐的理出一条头绪,开始走向实证涅槃的究竟境界,那就是说要增强他的功夫,即是定力。

要修定就必须除掉烦恼。贪欲、瞋恚、愚痴都是烦恼,所以到最后这两种人必定都会贪瞋痴转为淡薄,但是在转为淡薄之前,那段过程里面有起伏的差别不同,所以有时贪瞋非常强,有时候又淡薄得几乎就像是已经不食人间烟火了,但是到最后都会很淡薄。

第五个解脱正受是:当他亲见自性弥陀之后,他自己知道必定可以得到上品上生,乃至终究可以获得究竟解脱的果报,但是必须他已经开始深入教门,从经典所讲的各个层面去深入阅读,以他自己亲证的现量来加以印证。如果这个时候他读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读到第十四观,他就知道必定可以上品上生。如果他读到修证方面的解说经典,他就知道自己现在的解脱境界是在那一个层次里面,从而了解将来必定可以究竟解脱,所以能够安心而自在的于世间生死之中自度度他。

第六个解脱正受是:这个人到了实相念佛之后,他真实的了解功德与福德的不同。一般人说『功德无量』是在什么时候用呢?在有人劝了一大笔款项来布施、来盖寺庙,就说这位师兄师姊您是『功德无量』,然后这位劝募巨款或者捐出巨款的人,就在心里面沾沾自喜:我捐这一大笔款项大有功德,欢喜了。嘴巴里客气的说:『那里那里,不算什么啦!』心里面却想『我来生有大福报了,我有大功德了。』这不叫功德,这叫福德。

功德不是虚幻的东西,功德是自己真实的获得受用。我们前面讲的五种解脱正受叫功德:断结叫功德;心能安定而能自在这叫功德;逆境出现的时候,心不为所动而能自在,离开了一般人因为贪、瞋、无明而生的痛苦,很自在的生活叫功德。是亲自获得受用,而不是虚幻的、期之于来生的,所以他已经了解了功德。

福德是五阴所受的依报或者正报叫做福德,譬如行善者来生得欲界天身,享欲界天的天福,这叫福德;布施者来生得布施的果报,所以富有资财、眷属和乐,这叫福德。功德是指出离三界方面的、解脱方面的受用。那么因为有见地、有定的正受、有解脱的正受的缘故,所以对于功德与福德的不同,他是已知已见。(第八章完)


回首页·目录页·上一页·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