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师「流出」了什么「境界」?宗喀巴著<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>的评析?之十七

更新日期:2014/11/16     08:00

(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)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>的第一部份「简介」到目前已评论完成,接下来就要正式进入<谭崔十四根本堕戒>的逐条释义部分。根据前两篇原文与评析的「前例」,继「贪淫」和「嗔怒」上场的,接下来应该就是喇嘛教的「愚痴」大戏了。这次的主角既不是古时候「印度谭崔丐帮84大长老」,也不是「空行」于地居天和鬼道的密宗护法鬼神,而是时时处处都可能出没在信徒身旁的密宗谭崔「上师」。请先看原文对「释义」的说明,后面才有更精彩的:

第二部分,释义

对十四根本堕戒的说明,首先要了解戒相有两种:一是全分根本堕戒,二是缺分根本堕戒。

「全分」「缺分」虚晃一招

我们且回顾宗喀巴在本<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>全文一开始处,便将其「堕戒」分为「根本大堕」和「分支大堕」,比照佛戒来划分「重戒」、「轻戒」,但是经过辨正可以明白,佛法中从来没有所谓「根本大堕」「分支大堕」,这些矫造的名相,纯是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「画虎类犬」的编造,用来故作庄严笼罩学人,不值得讨论。此处宗喀巴又重施故技,将其重戒部分所谓「根本堕戒」,再划分为「全分根本堕戒」和「缺分根本堕戒」,顾名思义是指「全犯了」或是「犯了一部份」。这也是抄袭佛教的,但是佛戒是指「受戒」分量的多寡,如五戒有所谓「满分受」或者是「随分受」;而文抄公宗喀巴却偷学用作「犯戒」程度的衡量,想把犯戒作恶来个「称斤论两」,又是一件画蛇添足的事体。

因为我们浏览<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>全文,只有在第一条根本堕戒,有作了三数小段文字的所谓「缺分之堕戒相」的讨论,并且最后的结论是第一根本堕戒的「缺分堕戒」并不成立,无论怎样还是犯了「根本堕戒」,与其「全分堕戒」同罪。第十三根本堕戒也曾列论该条持犯的开遮问题,最后也被宗喀巴否决,因此,在讨论<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>中更衍生什么「全分堕戒」「缺分堕戒」,实在是脱了裤子排气,多此一举,目的也是故作庄严,自欺欺人,真是戏论中的戏论,这个部分就不再予以讨论了。

原文:

首先说于应明瞭之戒相

第一条根本堕戒

谭崔金刚有言:悉地境界,从上师流出;即因此故,第一应戒轻慢毁谤于师。

第一条戒相就瞎掰

藏传佛教四大教派的「谭崔十四根本堕戒」,本条为首,主要内容为「戒轻慢毁谤于上师」,竟将尊敬上师逾越于敬佛,而高置于第一条,关于「不如理慢佛」这一点,我们当然要予以指斥,将于本章稍后专篇讨论。虽然如此,然而本条其他的部分,诸如谭崔制戒者主张敬师的理由,也是胡扯瞎掰令人捧腹,既没有圣教的依据,更没有实证作支撑,单凭想像任意编造,为可以笼罩其学人,却不知自己狐尾高翘,把柄已露。

谭崔行者自言:敬师、不得轻慢毁谤的理由是「悉地境界,从上师流出」。前文已有述及「悉地」义为「成就」,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,经常于佛法中头上安头自创名相,「悉地」即为其中之一。他们除了认为其佛法修行」中有世间、出世间二种悉地之外,于「悉地」另有许多错误的分说,亦将于后面的章节中著文而破斥之。此处先仅就本条戒相所持的理由「悉地境界,从上师流出」,其中所谓「境界」「流出」二说,加以分析评论。

「境界」是无明动相

「境界」《大乘起信论》所说「三细」之一。又作现相、境相、现识。依《起信论》之说,根本无明动摇时所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。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两类:首先「不觉心动」则生「业相」,其次则是「能见相」,接著就是相对「能见相」而有的「境界相」,能见相是见分,境界相识相分;所以马鸣菩萨说:「以依能见,妄境相现」《起信论》又说:「以有虚妄境界故,復生六种相。」(即:智相、相续相、执著相、执名等相、起业相、业繫苦相。)(註一)可见,这个「境界相」不但也是无明妄动所生,更是惑业流转的关键,因此,前贤总结说:「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」。

註一:平实导师述著《起信论讲记》〈第二辑〉P69~P85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

把「境界」的生起和机转说得这么明确深细的,正是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作者马鸣菩萨,也正是被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论师栽赃,说为「谭崔十四根本堕戒」的制戒者。试想:无论喇嘛上师们的「境界」如何殊胜,终不过是其自心的无明妄动,是「不觉」相;马鸣菩萨焉有可能将此法界惑业流转机制,当作上师的成就(「悉地」)而予以标榜?从这里便可以看出,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论师佛法知见的浅陋和错会;也更证明了他们将马鸣菩萨说为「谭崔十四根本堕戒」的制戒者,是刻意假托的造谣以混淆视听;虽然在佛教史上有不只一位名为马鸣之人,证明密宗此说的马鸣并非禅门祖师之马鸣菩萨

佛教所证非「境界」法

更何况佛教一向不以种种「境界法」为证,相反的,无论大、小乘是以「无境界法」作为亲证。如平实导师开示:「以不论是大乘法中抑或小乘法中,都以十八界我、五蕴我、十二处我灭尽,名为无余涅槃。无余涅槃既非断灭,当知其中即是第八识阿赖耶,改名异熟识之后,不再出生十八界法,而离见闻觉知之独存境界,乃是『无境界之境界』也。如是正知而说者,方合佛说;不如是说者,即是魔说;违佛所说教证正理故,亦復悖于理证故(註二)。」

註二:平实导师著《识蕴真义》P381佛教正觉同修会印赠2005年11月初版

大乘菩萨依所证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,修证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者更是如此,如《大乘入楞伽经》佛云:「大慧!云何为法无我智?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……如是观察一切诸法,离心、意、意识、五法、自性,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。得此智已,知无『境界』,了诸地相,即入初地,心生欢喜。」这就是说,初地般若道种智,主要乃是依自心藏识而观蕴处界诸法,证得法无我。(註三)

註三:平实导师著《宗通与说通》P45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初版

初地如此,乃至佛地亦然。《大乘入楞伽经》中世尊告大慧菩萨:「(我)对胜鬘说言:『如来藏如来境界。』」平实导师也开示过:「证发心者,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?所谓真如,以依转识说为境界,而实证中无境界相。(註四)」证真如本心如来藏者无境界可得,是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,四种涅槃皆依此而建立,有觉观有「境界」可得之心即非本心,乃是意识心,此这叫做「捨真求妄」是愚痴人也!宣述本条堕戒的「谭崔金刚」,竟不知「金刚经」有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还在大谈上师「境界」实为智者所讥。

註四:平实导师著《灯影-灯下黑》P11佛教正觉同修会印赠2003年5月初版

境界是「自心现量」

其实,「境界」实指一切法,都是真心第八识「自心现量」,别无它法。如平实导师开示:「所观一切法谓:蕴、处、界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行法、一切无为法、山河大地、一切三界万法等,实无一法非由如来藏所生、所显;但随菩萨证量深浅广狭之别,而得随力分别、随力了知其中实相正理:或者少分亲证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,或者分证一切法自心现量,乃至具足证得一切法自心现量而成佛道,具足了知众生其实从本以来未曾亲触自心如来藏以外之一切法,无量劫以来一直都是住在自己第八识心体所出生、显现的境界中而修种种行……(註五)」既然如此,则所有众生无不各住其「自心现量」,各有各的「境界」而不相涉相入,纵使谁有什么修证也是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」的事,「只合自受用,不堪持赠君」的呀!

註五:平实导师著《识蕴真义》P306佛教正觉同修会印赠2005年11月初版

龙树菩萨所著《中论》(卷一)〈观因缘品〉开首的诗颂,即「八不中道偈」云:

不生亦不灭,不常亦不断,

不一亦不异,不来亦不出。

这是说般若的真正意旨,是八不中道的真实心──第八识中道体性。若此心不受生于三界六道,则无一切法,所以心经说「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识乃至无意识界。」十八界俱灭已,则无一切法可言,唯有此识独存。世间法如是,出世间法亦復如是,因为此心即是涅槃实相;故说此识住涅槃位时,「无无明,乃至无无明亦尽」(註六)。甚至说︰「设若有法过于涅槃,亦復如梦如幻。」这样的中道心如如不动,不落两边,哪有「出入」可说?而此处「第一条堕戒」居然说:「悉地境界,从上师流出」,足见假藏传佛教谭崔论师绝非亲证佛法之人,只是自欺欺人招摇撞骗的角色而已。

註六:平实导师著《我与无我》P7 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年10月初版

谭崔上师「别有所出」

以上从龙树菩萨八不中道」 破一切法可知,佛法实证中绝无任何「境界」可由上师「流出」给弟子,佛法中的一切成就,都是别别众生的亲修实证。师父能给出的不是淫液等「境界」,而是包括「境界般若」「五种般若」(註七),纯属精神境界上的实相智慧。然而,对于错解佛法、不知正修的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来说,他们的「五种般若」当另有别解,并非如实证得实相法界的般若智慧,才在本文「第一条戒释」中说得通。

註七:http://home.educities.edu.tw/wonderfulway/wdm08/w080201.htm

如:密宗宣称的「实相般若」,是乐空双运中「一念不生」的意识心,或是缘起性空的断灭见;他们的「观照般若」,是观想中如「明点」之类的种种妄念与邪见;他们的「文字般若」,就是像坦特罗密续伪经、密宗祖师邪见谬论、宗喀巴的两本「广论」,或是本如文「十四根本堕戒释」这一类误导众生的文字;他们的「眷属般若」,就是「双身修法」「曼陀罗」、「护摩」、「荟供」之类的造作;他们的「境界般若」,就是其上师的「自心证境」。但是如前所述,他们以观想「明点」为证真如的邪见,其实恐落于识者「虚妄」的指斥,就另行施设「物质性的明点」,也就是双身法进行中,男性的精液与女性的淫液,以这个作为「红、白菩提」。如此,谭崔论师所坚称的「从上师流出」的「悉地境界」,或许就是从这些地方思量吧?苟真如此,令人思之作呕;除此以外,别无佛法般若。(採访组报导)20141116

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

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http://foundation.enlighten.org.tw/trueheart/353

关键词: 宗喀巴 , 藏传佛教 , 喇嘛教 , 谭崔

上一篇: 掀开谭崔十四根本堕戒的神秘面纱 第十九则:不能批评密宗教义的内幕
下一篇: 掀开谭崔十四根本堕戒的神秘面纱 第二十则:摧邪显正与胡乱批评的区分

相关文章
访客评论
目前还没有人评论,您发表点看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