杀或不杀咱说了算 宗喀巴著《谭崔十四根本堕戒释》的评析?之五十二

更新日期:2016/11/16     08:00

(真心新闻网採访组台北报导) 宗喀巴对「谭崔第十根本堕戒」所作的「戒释」中,对象是「邪劣众生」,犯行是「坚执慈悲」,以上两方面我们都评析过,已瞭解本戒条的主张,乃是对反对谭崔的「异己」坚执「杀无赦」不得手软,并且要用这种「暴行方便法门」杀死对方之后「迁其识而度之」,自己认为如此则「慈悲」「智慧」兼而有之。接下来就是举故事以说明,「暴行」不是人人都能自在「方便」的,此「法门」还是掌握在谭崔「具格瑜伽师」手中,请看原文:

原文:

因此,我们应该了解,对于杀生等戒行的行为,是有着界定原则的,譬如,在《无垢光论》里就有详细的解说。同样的,在《智慧根本密续》里也有说,精通于《大威德金刚密续》的婆罗门政治家考底利耶,因为暴行的缘故死后堕于地狱。种种谭崔密续里皆有类似之说:

宗喀巴此中所谓「对于杀生等戒行的行为,是有着界定原则的」,根本就是在前文的「戒释」中「面漏凶相」后所补强的一记「抹脸、摊手、装无辜」的动作,要表示「行兇无罪、杀人有理」。然而,宗喀巴举证的《无垢光论》《智慧根本密续只提到「就有详细的解说」,却都未提示实际内容。其实不管喇嘛教怎样「界定原则」,以及乐空双运的密宗瑜伽师具不具格,「暴行方便法门」都是非戒取戒,佛法中说杀人就是重罪故。

当然宗喀巴也假惺惺地说了一个「因为暴行的缘故死后堕于地狱」的故事,聊表假藏传佛教也知「人命关天」非同小可,同时显示,密续中也有劝善之事实,可以用来帮腔作势,协同哄骗。我们将它自前一段落拆解下来,单独附列于下:

原文:

小时候的考底利耶,就以精通于《金刚瑜伽母密续》而广为人知,后来此 邪恶之人更精通于《密集金刚密续》。他在统治期间,性情残暴,毁灭无数人的生计。同时,他也是一位长寿的邪恶婆罗门,使用真言咒语招唤神敌鬼神,进驻身中,因此寿命久远。然而死后,堕阿鼻狱

考底利耶(Kautilya 或 Chanakya)(350–275BC)真有其人,是前4世纪古印度政治家、哲学家,婆罗门,曾协助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孔雀王朝。擅长权谋,后人称之「印度的马基维利(义大利文艺復兴时期的重要人物,着有《君主论》,相当于先秦『法家』),所着的《政事论》(Arthashastra),为古印度重要政治文献。(註一)荒唐的是所谓《金刚瑜伽母密续》、《密集金刚密续》,这种「坦特罗佛教」(註二)的「经典」,却是出现至少在公元五世纪之后,与考底利耶生活或「统治」时期,相去七、八百年之久,考底利耶如何而得修习精通?

註一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80%83%E5%BA%95%E5%88%A9%E8%80%B6

註二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80%9B%E7%89%B9%E7%BE%85%E5%AF%86%E6%95%99

关于考底利耶的真实死因,人们所知不多,且有争论。一种说法是,他根据耆那教传统隐退到丛林,然后自己绝食而死。另一种说法是,其少主「宾头娑罗王」的丞相不喜欢考底利耶,设计陷害他,并将他活埋致死。后一种说法纯是政治斗争落败的结果,与谭崔密续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;其前一种说法,虽与宗教修行有关,但是摆明了说考底利耶是耆那教修行者,而耆那教徒信守的五大誓言:「非暴力、诚实语、不偷窃、不偷窃、不执着(註三)」首先最注重的就是「非暴力」,与密续中描述考底利耶的「性情残暴,毁灭无数人的生计」,完全连不上线,其他的四项誓言,也均非谭崔行者的品质。因此,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。

註三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80%86%E9%82%A3%E6%95%99

密续中还说,考底利耶「是一位长寿的邪恶婆罗门,使用真言咒语招唤神敌鬼神,进驻身中,因此寿命久远。然而死后,堕阿鼻狱。」然而从资料上来看,考底利耶从西元前350年到公元前275年,也不过活了75岁,算不上「寿命久远」;「使用真言咒语招唤神敌鬼神,进驻身中」,反而更像喇嘛教在行「诛法」等谭崔外道法术的作为。「死后,堕阿鼻狱」,应该也是喇嘛教的密续所编造,或是揣测的情节,除非这是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,「使用真言咒语招唤神敌鬼神」施行「诛法」,而「死后,堕阿鼻狱」的经验谈,否则,那就无稽可考了。

原文:

又有记载,说他死后復活,成为一只恶龙,后又生为一具大福德力的饿鬼王。最后说:

因此,这些真言咒语行者,实在不应该从事暴行。诸佛菩萨亦明令禁戒瞋 行。应知诸佛菩萨,具大威德,宣说诸行,皆为开显真言咒语诸威神力。

前一段中说到考底利耶「死后,堕阿鼻狱」,本段中旋又说「他死后復活,成为一只恶龙」,「后又生为一具大福德力的饿鬼王」,没想到这位被喇嘛教利用来吓人的古印度政治家,死后还那么奔波。须知「阿鼻地狱」时长劫永,寿算无尽,出离岂是那么容易,可以快速来去而供人间数百年中观察所了知?再说,从地狱转生为天畜恶龙时,仅存的微小「福德」大概早已耗费殆尽,还有什么余额提供他再次转生成为「具大福德力的饿鬼王」?显然喇嘛教诸祖师,于法界实相与因果酬偿的道理,完全没有正确知见,甚至连地狱的寿命也弄不清楚,想到哪里、故事就编到哪里。然而这样漏洞百出的「故事」却普遍存在于喇嘛教各种「密续」当中,迄今犹在到处呼咙世人。

故事吹完,宗喀巴一本正经地说:「这些真言咒语行者,实在不应该从事暴行。」又说:「诸佛菩萨亦明令禁戒瞋行」,彷彿真的在劝善制恶,持戒禁瞋似的。但是他的意思只是禁戒「不具瑜伽师格」的一般人,对于密宗里的「特定人士」则宗喀巴又有所「翻转」,他说:「皆应知诸佛菩萨,具大威德,皆为开显真言咒语诸威神力。」此语大有蹊跷,他所说的「具大威德」的「诸佛菩萨」,实即前文在「大威德之光」偈文中,硬被栽赃拖下水的「观音」「文殊」及「三世诸佛」;当然这些都是被冒名顶替的,宗喀巴真正赞嘆的是「谓有迁识出身令生净土佛国力者、迁他人识復生死者力者」,也就是被吹嘘成「宣说诸行,皆为开显真言咒语诸威神力」的「印度84位大成就者」,我们先前常提到的那些老「鲁蛇」(looser)啊!

原文:

因此,除非为了改善三种情况,暴行方便法门是被禁止的。诸谭崔密续亦皆作此说,将暴行视为是过失,并且禁用暴行。

大众应该已经习惯喇嘛教「论义」时,这样「」来「」去(扯来扯去)的调调。通则:「(谭崔)佛法」是慈悲的,特例:对「邪劣有情」要用「暴力方便法门」;平常:「暴行方便法门是被禁止的」,「将暴行视为是过失,并且禁用暴行」,但书:「除非为了改善三种情况」(就应该使用暴行)。如此:正面,他也有许多说词;反面,他还有更多理由。一般人经过这样「上沖、下洗、左搓、右揉」云霄飞车式的鬼扯,早已方向不分、是非难辨了;正在迷煳之间,一个抽冷子,便给出一个似是而非的「强词」,就把正道给劫夺成歪理,喇嘛教徒就是这样被笼罩而失去择法的智慧。

原文:

在《红怒尊谭崔密续》、《黑怒尊谭崔密续》、《金刚真实光明密续》,与《果得精髓概要》中都说:于恶人辈起亲近心,犯此堕戒。这种说法,于此义同。《胜乐金刚密续莲花度母论》里,对于恶人辈起亲近心之堕罪,有特别说明指出:「于初、于中、于终,皆有亲近恶人辈心生起……」。《密集金刚密续光明论》里,则针对恶人而说,指出违犯此堕戒是由于:对于瞋行,无有亲近与喜悦之心。据说是阿底峡所着之《金刚道根本堕戒论》里所说,有些许同于此义。然而,应以前说为准。

本段中宗喀巴在同样一堆「密续」中,对「于恶人辈起亲近心」这一句话又发生「鬼打墙」绕不出来的现象。这也是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论义词穷时的常态,吾人早已见怪不怪了。而前段所说的「为了改善三种情况」,就是本段中的「『于初』、『于中』、『于终』,皆有亲近恶人辈心生起……」,其实还是「于恶人辈起亲近心」这一种而已。可见喇嘛教真的「嫉恶如仇」,问题是他们所「」、所「」的,并不是「恶人辈」有多可恶,反而是其自己人没有「仇恶」「杀恶」的行动,您看他们不是「脑子进水了」?

当然也有「针对恶人而说」的,「指出违犯此堕戒是由于」:「对于瞋行,无有亲近与喜悦之心。」这句话有些「语焉不详」,究竟是「谭崔行者」对于「恶人的瞋行」「无有亲近与喜悦之心」犯此戒呢?还是「恶人」对于「谭崔行者」或「恶人自身」的「瞋行」,「无有亲近与喜悦之心」而犯此戒呢?宗喀巴于此不但再度陷入「鬼打墙」,而且根本是「脑子严重进了水」。我们只要抽身回看戒条原文便知梗概:「第十根本堕戒,谓坚执对邪劣众生慈悲」,这句话翻过来解读,就是要对「邪劣众生」坚执「瞋行」,坚执「暴行方便法门」就不犯此戒了。

原文:

虽然《根本堕戒甘露月论》与拉喀斯米卡拉所着之《根本堕戒论》的说法,不同于本论的释义,然而因为二论并不是註解《金刚乘根本堕戒》的着作,所以我们也不必怀疑于他们的释义。

又来了!每次谭崔法义遇到互相矛盾,甚至明显对立完全说不通的时候,宗喀巴等假藏传佛教四大教派祖师,就会来这一手:不是模煳焦点转移话题,就是颟顸呼咙,随便找个理由就说「不必讨论」、「不必怀疑」,反正是上师我说了就算;就像本段中,甘露月和拉喀斯米卡拉的论述,明明和宗喀巴自己的「戒释」产生了歧异,宗喀巴既不努力辨正,求其法义釐清;也不解释自己和其他谭崔祖师论义内容不同产生的原因原委,或所持的立场的异同,只说「二论并不是註解《金刚乘根本堕戒》的着作」,就要求或是训令其弟子「不必怀疑」,坦白说,这才真正是假藏传佛教一向藏头缩尾,鬼鬼祟祟令人深深起疑之处。(採访组报导)20161116

正觉教育基金会採访组

转载自正觉教育基金会全球资讯网http://foundation.enlighten.org.tw/trueheart/472

关键词: 达赖喇嘛 , 喇嘛教 , 藏传佛教

上一篇: 浅谈上师相应法 第十一则 莲师七支祈请文之意函(五)
下一篇: 评藏传佛教在台湾发展过程中的弊端 第九则:探讨诸喇嘛的慾行问题

相关文章
访客评论
目前还没有人评论,您发表点看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