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目 正量与非量


  许有色等,非许量所未成要许量成。若尔论云“世间皆非量”,云何应理。此破世间眼等诸识于真实为量,非破于一切境为量。入中论释云:“如是思维真实,唯诸圣者乃为定量,非诸非圣,为说世间诸违害故。”若观察真实许世间见亦为定量,故云:“设若世间是定量,世见真实圣何为,诸余圣道何所作,愚蒙是量亦非理。”

  释云:“若唯眼等能定真实,为证圣道力励持戒闻思修等应非有果,然非如是。”故云:“世间皆非量,世无害真实。”六十正理论释云:“若见彼等有,则非见真实,故世尊谓眼耳鼻等皆非量。”引此等证,显然是于胜真实境破彼为量,非于余境。若不尔者,则说“若眼等识,于色声等名言义境是定量者,为见真实,不应更求圣道。”全无关系,等同说云:“眼识见色为闻声故耳应无义。”

  这一段宗喀巴主要的意思是:“要破除眼耳等六识认为真实正量,而不破除眼耳等于色声等境界的觉知真实量。”如是就可证明《入中论释》造者宗喀巴及《六十正理论释》造者月称,都未断我见,未得初果,甚至连四加行之初“煖位”都没有证得,如何说呢?因为煖、顶二位必须创观、重观而证得能取之觉知心与所取之境界相都是自心所变,是虚妄不实,才能说为证得煖、顶二位。如今宗喀巴等说“许有色等”,或说“非破于一切境为量”,或说“世间皆非量,世无害真实”等等,皆是没有证得煖位的人。未得煖位的人,是不可能得顶法、忍位与世第一法的,因为四加行是按照“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”等法之次第修证,不能凭空越级而上。不能印定“所取的境界相是自心如来所现”,不能随顺抉择分,当然不能得“下如实智”,就没有办法证得能取的眼等六识为自心如来藉缘所生的虚妄性;不能印定所取空,则没有办法得到忍位的能取空,当然不能得双印能取与所取空的世第一法,不仅没有“上如实智”可得,而且也没有办法得到大乘通教断我见的初果位。既然没有得到大乘通教的初果位,当然是未断我见的凡夫无疑,所以宗喀巴是未断我见的凡夫一个。

  又宗喀巴认为境界相的见闻觉知是真实量,这只不过是要凸显他的“缘起有”的主张,其实这正是宗喀巴的无明,因为他不知道有内相分的缘故,才会认为境界相的见闻觉知是真实量。众生从无始以来,从未真正接触色、声等等外尘,所谓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、身觉触、意知法,都是阿赖耶识藉五根触五尘所变现的相分于胜义根上显现,众生一向都在胜义根显现的相分上作见闻觉知,而生苦、乐、舍诸受,并且认为是真实法,宗喀巴等就是这类的愚痴人。

  《广论》434 页说:

  无错乱者,谓于境自相如实而取,由五根现识量度自相,故色声等自相是彼五现识之所量。五识成量之处,亦即五境之自相也,然此论师如下所说,虽于名言亦不许有自性自相,岂许诸根识于自相为量。故此破除根识为量者,是破许彼等于五境自相为量。

  所谓量者,就是见闻觉知中的境界,真实而没有颠倒的境界就是正量,不真实、有颠倒的境界就是非量。此外,量又有有量与无量之分。世俗一切法虚妄不实皆是在假立名言上,但是现见有其可比对的真实量,其实际又不是正量,所以立为世俗量,或称为名言量;又因为其量是有局限的,有数量可数的,因此称为有量。又胜义法阿赖耶识有自性、自相真实不虚,是真实正量,祂不系于三界内,也不在三界外,非在内、非在外,无形无相故无量无边,所以称为无量。此外,如果是以意识心的思惟想象的依据名言量延伸出来而不偏差的,则是比量,例如看见火即知有烟,火是名言量,烟是比量;或者看见烟即知有火,烟是名言量,火是比量。

  所以简单的说,就有智慧之人的观察而言,阿赖耶识有真实的自性、自相,是为真正的正量;阿赖耶识所生的一切世俗法缘起性空,没有自性、自相,是为有量。但是以世间凡夫之所见来说,凡夫能见所见、能闻所闻、能嗅所嗅、能尝所尝、能触所触都颠倒的认为是真实的,属于歪曲不真实的,就说为非量,若离于颠倒想假立名言而说,则说为名言量。譬如地上有一条绳子,看见了以为是蛇,是非量;同样的地上一条绳子,看见了不于境界中颠倒想,就知道那是一条绳子,是为名言量。也就是说,于内境的认知与外境一致,即是名言施设的名言量,若不一致就是非量。又内外境都没有真实体性,智者看见了,了知是虚妄,是为名言量;愚者看见了,住于颠倒中以为真实,是为非量。又意识由阿赖耶识所生,念念生灭,无真实体性,智者观察虽然了知是虚妄,但是以世俗来说,有其在境界中的了知体性,是为名言量。

  宗喀巴等认为意识是常住不灭的法,这就是颠倒想所成的非量。又智者如实了知空性就是阿赖耶识,是为正量,愚者如宗喀巴等,以为空性就是诸法空相,是为非量。

  宗喀巴不知境界相有内外的分别,他所说的“无错乱”不是正量,也不一定是名言量。五根不坏故而所见的外境说为名言有量;但是,外境者乃是众生阿赖耶识的共业所需,透过异熟业种与无明种为缘,集合众多四大极微所组成,因此外境没有真实的体性,也没有真实的自相,随著众生的共业而生住异灭,故依于阿赖耶识而说外境无自性,也没有真实自相,说为非实有量。又内境也不一定是名言量,譬如眼根有疾病的人,所见之境是歪曲之相,与真正的外境有差别,因此让意识产生了错误的认知,所以不是真实相,如是也是非量;又内境是由阿赖耶识藉由不坏的五根触外境而生,于根尘触处生起似外境的内六尘让六识了别,因此说内境无自性也无自相,愚如宗喀巴者执以为实,同样也说为非量,故宗喀巴说要破彼论师,不但彼论师不须破,反而其自己的要被破才对。

  《广论》434 页说:

  破除之理,即引世尊说彼诸识虚妄欺诳而破。由说欺诳破不欺诳即是破量,以不欺诳是量相故。欺诳之理即住此相之事,现为余相。谓色声等五境,实无自相,于诸根识现有自相,故说彼等于自相境非是正量。总此意趣,谓诸根识于五境自相非是正量,以待五境所现自相是欺诳故。五境实空无自相,现自相故,如现二月之识。

  无自相就是无自性,宗喀巴说色声等五境实无自相,如果是依于阿赖耶识来说,的确是如此。但是宗喀巴否认有阿赖耶识,他说:“谓色声等五境,实无自相,于诸根识现有自相,故说彼等(根识)于自相境非是正量。”单以文句上来说这句话就有语病。自相者不是诸根识所现,乃是阿赖耶识依于外境,于胜义根处显现出与外境一模一样之相,此相是虚假而非实之相,如镜中所显的虚假非实之相一样,诸根识就在这非实之相上相触,也在这非实之相上见闻觉知。因此依于阿赖耶识来说,诸根识所见闻觉知之相,是虚假非实之相,才说五境相为非量。但是诸根识也是阿赖耶识所出生,所生法没有自性、自相,若诸根识于颠倒无明中时也是非量,所以倘若不依阿赖耶识来说,宗喀巴的这句话是不正确的。

  宗喀巴又说:“谓诸根识于五境自相非是正量,以待五境所现自相是欺诳故。”宗喀巴不知有内境,他所认定的一切境悉皆外境,但是外境非七识心所可见,因为根与境都是色法,色法对色法不能相见,必须先由阿赖耶识藉不坏的五根与外五尘相触,于胜义根处变现出与外境一模一样之似色影像,以便让眼识等生起,于与外境同步之似色影像作分析辨别,此时才能称为眼见色……乃至意知法,诸识于内境上才有境界受用,故说众生从无始以来从未有外境受用。

  对七识心来说外境虽然不可直接接触而见,但是以正理寻伺观察,色声等外五尘境还是有其自相。外境所引生的内境,能让六识见闻觉知,但是内境是影像相,所以内境是非实有,这是以胜义正量来说。而宗喀巴的譬喻谓“如现二月之识”,是指内境,不是外境,是五根有缺损,导致阿赖耶所显现之内境有歪曲,以致意识于内境上的见闻觉知错误,而成非量;如眼根有缺损,本来外境只有一个月亮,却于内境上现有两个月亮,这是由于眼根有缺损,导致意识的错误认知而成非量。以世俗名言来说外境是有量,是名言假立的名言量。外境必须经由如来藏显现于内境,眼识等才能有作用,但是内境是显现的影像,不是真实,故说内境也是非实有量。所以要成量之识,以世俗名言说,阿赖耶识所执持的诸根必须完好无缺,诸识无错乱,才能成名言量。以胜义量说,必须证得空性阿赖耶识,并转依阿赖耶识来看一切法都是虚幻的影像,非真实不坏,都是非实有量,唯有阿赖耶识真实,阿赖耶识才是成量。

  《广论》435~436 页说:

  设作是念,若五根识,无余错乱因缘损害,便于名言为不错乱,则彼所现自相,于名言中亦应许有,然此师不许,故须许为错乱。若如是者,则此诸识为于名言安立色等之量,不应道理,以于名言色等亦错乱故。宗喀巴所说“此师不许”之“此师”,是指实事师,实事者真实有的意思。应成派认为除了他们自宗外,其余诸宗派都是实事论者。宗喀巴否认有真实阿赖耶识,因此他的观念只局限在世俗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上,他认为缘起是有,但是他不知道此“有”是建立在阿赖耶识上才能说有。由阿赖耶识所生无缺损的诸根,与由阿赖耶识所生无错乱的诸识,以及由阿赖耶识所显现的境界相,根尘识三和合运作而有诸业异熟,当然是有量,但是此量只能说是名言量,不是真正的有自性、自相的正量。事实上宗喀巴自身具足阿赖耶识正量,同时也具足如上所说的名言量,只是宗喀巴自己“日用而不知”罢了。如果按照宗喀巴否认有阿赖耶识,而主张缘起有自性空,自性空则自相亦无,无自相而说能现名言色有,才是真正的错乱,才是真正的如其自说:“若如是者,则此诸识为于名言安立色等之量,不应道理,以于名言色等亦错乱故。”

  再说唯识师也是宗喀巴所认定的实事师之一,宗喀巴不懂唯识诸师的主张,他以自己的主观来猜测唯识师也是和他自己一样,只承认蕴处界的缘起性空,所以他才会说:“则此诸识为于名言安立色等之量,不应道理。”然而唯识师主张蕴处界的根尘识诸法都是所生法,所生法虚妄无实都是非实有量,只有凡夫的见解才会认为真实说为正量,宗喀巴就是这种人,所以他才会说:“若五根识,无余错乱因缘损害,便于名言为不错乱,则彼所现自相,于名言中亦应许有。”

  宗喀巴等不知唯识所说能取与所取皆为阿赖耶识所现,故说万法唯识无外境的道理,主张五根识能现五尘相、能见闻觉知是不可破的,仅在世俗名言上认为是缘起有,虽然文字表面上与唯识宗略同,但是其却主张胜义是蕴处界诸法所显示的无自性现象,而说胜义无;可见中观应成宗喀巴等,只会依文读诵般若诸经,却不知从般若诸经的真实义去实修实证。如果他们能证得《般若经》中说的“非心心”等种种异名的实相心,他们就不会曲解胜义无。不曲解胜义无,不否认阿赖耶识,相似的假佛法就能回归真正的佛法了,就会认同世俗名言都是虚妄、非实有量,只有胜义阿赖耶识真实是正量、是无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