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65集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?

正圜老师



  各位菩萨:

  阿弥陀佛!

 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。目前正在演述的是“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”单元,内容主要是针对,一般尚未学佛的知识分子以及初机学佛人希望了解的佛教基本常识,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疑难杂症,希望透过佛法的角度,知道应当如何来看待这些问题。我们特别为您蒐集许多大众亟欲了解和探究的题目,由本会多位亲教师在节目中为您一一解答,并且为大家讲述这其中真实的道理,希望能为普罗大众种下学习正法的因缘,欢迎您继续收看。

  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:佛教的典籍真的是难懂难读的吗?

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必须先来了解:佛教的典籍包含有哪些呢?而这些不同的典籍分别在说些什么?佛子们对于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应该从何入手呢?最后就会知道这些典籍真的是难懂难读的吗?在回答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略说一下 释迦世尊一生的行谊,让大家对佛教教主 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基本的认识。

  世尊姓乔答摩,名悉达多,西元前六世纪左右生于北印度,父亲是净饭王,是释迦国的君主,母后叫作摩耶夫人。世尊诞生七天以后,母亲摩耶夫人就因病去世了,改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成人。世尊从小拜婆罗门跋陀罗尼为师,学习四吠陀、五因明等学问,少年时开始学习文学、算术、兵法、武器等多种知识和技能,很快都能融会贯通。世尊在十七岁的时候,与天臂城善觉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,尔后生有一子罗睺罗。世尊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,因此经常在阎浮树下沉思,但都无法获得离苦之道。二十九岁那一年,一个月圆的晚上,世尊毅然舍弃了王位,悄然离开妻子和家庭,偷偷带著侍从车匿,骑上白马离开了王宫,出家作沙门,去追寻人生的真正解脱之道。

  祂首先来到了苦行林,拜访修苦行的婆罗门,学习修苦行的方法;再南下摩竭陀国,拜访阿罗蓝仙人和郁陀仙人,学习禅定;经过六年苦行,形体瘦弱,才体悟到修苦行并不是解脱之道,于是放弃了苦行,前往伽耶山附近的尼连禅河畔,独自在菩提树下思惟解脱之道。由于接受了牧羊女乳糜的供养,导致五位侍臣误会 世尊已经退转了道心,因此不告而别。世尊后来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天,战胜了天魔的威胁与诱惑,夜睹明星而悟道,证得揭示诸法实相的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。佛陀悟道以后,前往鹿野苑度化五比丘,宣说四圣谛,这就称为初转法轮,为 世尊的四十九年弘化生涯拉开了序幕;此时佛、法、僧三宝正式完备出现于世间。

  世尊一生弘护正法的历程,约略可以分为五时三教。所谓五时,就是指华严时、阿含时、般若时、方等时以及法华涅槃时。而三教则是指,初时四谛法轮的小乘教,说二乘法;二时方等般若法轮大乘教,说如来藏空性之总相与别相;三时解深密经唯识教,说如来藏空性之别相一切种智。这三时三教之前为华严时,之后为法华时,总称为五时三教。接下来,我们就来略说这五时。

  首先是华严时。世尊在菩提伽耶道场树下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以后,在二十一天之中,对诸大菩萨众及人间根器成熟之众生,宣讲圆教及别教法门,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内容主要是以别教菩萨及诸佛的自证圣智境界为主。《华严经》的妙旨乃是五时三教之第一时,也是始教;为了后时之三乘教法能够方便敷演,世尊在菩提场及诸天,以二十一天的时间说佛的莲华庄严;始自十信凡夫位,终至究竟佛地之修证;内自心地无量三昧,外至十方佛土世界,小而无内,外而无际,森罗万象,靡所不包,故名大方广;万德庄严,具诸菩萨行,果德圆满,如众色莲华,悉皆具足,所以名为华严。

  《华严经》乃是具足宣说如来藏之因地与果地,兼摄三乘解脱果,显示藏识法界之无尽缘起,以及菩萨五十二阶位之修证,宣示果地究竟成佛之佛菩提果圆满功德,三身应化,四土圆成;所以说《华严经》具足显示了成佛之道,是佛教中一切行者所应当知解及修证者。

  第二时是阿含时。世尊于二十一日宣说华严之后,到鹿野苑度五比丘;从这时候开始,以十二年的时间,说三藏教四阿含诸经。所谓的三藏教,以四阿含为经藏,以毘尼为律藏,以阿毘昙为论藏,名为三藏教;而四阿含则是指,《长阿含》、《中阿含》、《增壹阿含》和《杂阿含》。这四阿含已经总述了三乘佛法。《长阿含》以四谛、八正、十二因缘法等二乘法为主,兼破六十二种外道见。《中阿含》与《长阿含》所说大致相同,这两大经也兼说世界悉檀、为人悉檀、对治悉檀,其中隐含著第一义悉檀,但由于隐覆难知,所以一般未具法眼者则无法了知。《杂阿含》则多述及第一义谛,虽然偏说二乘菩提,但于其中仍然处处隐覆密意,说有如来藏涅槃本际中道心,也在十二因缘中说有缘于五阴之识存在。《增壹阿含》则开显大乘菩萨道之如来藏法门。

  四阿含诸经为佛教之根本,也是 世尊在初转法轮时期所说,摄属于五时三教之声闻教;所说法义虽然是为了方便接引畏惧生死之声闻种性众生,但却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大乘唯识、般若;但由于般若及唯识之意涵极为隐密,不容易为人所知、所触,又因为二乘学人多急于了生脱死求证解脱,所以往往会忽略了其中所隐含的密意。一直到成就了俱解脱果,自知不受后有之后,于解脱道之梵行已立、所作已办,在未舍寿前便会独自思惟:阿罗汉入灭以后,是有、是无,是有无、是非有无?由于这样思惟的缘故,就知道有涅槃本际不灭,离我,离人,离受想行,寂然无想,非三界有,亦非断灭无,因此而说为中道。但是,阿罗汉仍然未知、未证、未领受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,所以不能发起般若智慧,当然就无法入于中道实相之中。世尊为了度化阿罗汉们回小向大,继续进修佛菩提道,早已预埋伏笔于四阿含之中,以待后时缘熟而说胜妙之成佛法道。

  第三时是般若时。世尊以二十二年的时间宣说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及《小品般若》等,又精要的说《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,所有般若经的精华则汇归于大众所熟知的《心经》。这个阶段所说的般若中道实相,乃是说人人皆具有之真实自心,具有中道性,是一切法界之根源;亲证者能渐渐了知法界实相,世出世间的般若智慧就能渐渐的出生,能够了知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,也能证知不共二乘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,后时也能知佛地无住处涅槃,而求未来际时也能亲证之。般若时期,世尊开示别教、圆教及通教法门,将一切法皆摄归大乘法,都属于般若慧所含摄。世尊其实早已在初转法轮四阿含当中,隐覆密意而说般若,只是二乘人无法了知而已。

  接下来,我们继续说明第四时方等时。诸大阿罗汉回心大乘证得般若以后,进一步想要求得佛地正遍知觉的大菩提果,世尊因此而三转法轮,宣说唯识五位、十地行果,演述菩萨法无我智,令阿罗汉们可以修学一切种智而住无生法忍地,地地增上乃至到达佛地之四智圆明;这就是《楞伽经》、《解深密经》、《如来藏经》、《胜鬘经》、《无上依经》、《大乘同性经》等方广经典所说之唯识学,宣示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。而三转法轮唯识经经旨,世尊也是在四阿含中隐覆密意而说,有些部分则是显说,并非未曾说之。换句话说,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轮诸经,由浅至深,前后贯串,一气同声,没有丝毫抵触矛盾之处,只是越说越了义,越说越究竟胜妙罢了。

  第五时是法华及涅槃时。世尊在最后八年之二处三会说《法华经》,阐述圆教之理,畅演唯一佛乘正义,会五时三教为一佛乘;并在最后一昼夜,申述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之理,令知佛地断尽变易生死及眼见佛性之常乐我净正理,成大涅槃,具足四种圆寂。如是五时三教,以《法华经》收圆总成,故名为终教。始自凡夫位乃至佛地所应修证之解脱果及大菩提果,其知见、行门、修法、证境,皆已具足演述,化缘已满,由是 世尊遂取灭度,示现涅槃,转依四种圆寂及四智圆明境界,常依无住处涅槃利乐有情,尽未来际永不止息。

  各位菩萨,从以上所说五时三教及其中代表性经典的大略内涵,我们就知道,不管是华严时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或阿含时的阿含四部,般若时的大小般若经,方等时的大乘唯识诸经,乃至法华及涅槃经,都是 世尊为了教导众生能够解脱生死乃至成佛的法道。所以说,如果有菩萨真的能够读懂这五时中 佛所说的一切经典,那他一定是一位有修有证的大菩萨,值得我们随喜赞叹与追随修学呢!大部分的学佛人仅能或多分或少分的理解经典的表面意思,如果想要真正理解,则必须是二乘见道或大乘见道之后,在善知识的摄受教导下,深入的思惟观行,才能渐入如来般若智海之中。

  基本上,经典主要是以显示佛法真实义为首要,而不是如同世俗文学,总是以抽象意境、辞藻文采的堆砌以为究竟。譬如近代胡适之先生在他的《白话文学史》中说:“《法华经》虽不是小说,却是一部富于文学趣味的书。其中几个寓言,可算是世界文学中最美的寓言,在中国文学上也曾发生不小影响。”

  然而,《法华经》中所说仅是寓言故事吗?其实不然。《法华经》中所显示的是诸佛的种种不可思议自证圣智境界,由于凡夫众生无法想像如是诸佛境界,因此就以自意曲解为神话故事、寓言故事或者是文学创作。数百年来如是误解《法华经》者所在多数,这都是由于对佛法的真实道理无所了知的缘故。

  胡先生也十分推崇《维摩诘经》,说:《维摩诘经》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,译出之后,在文学与美术界的影响最大。然而,《维摩诘经》真的是如胡先生所认为的,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吗?事实上,《维摩诘经》是佛门的照妖镜,一切错悟之师都不敢援引此经来印证自己之所悟,因为整部经都是在阐述大乘法中菩萨所证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,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也是阿罗汉和辟支佛所无法想像,所以才叫作不可思议。而 维摩诘菩萨是等觉大士,和 文殊、普贤菩萨一样,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,不是六识论者所主张的都是后人在大乘经中所虚构出来的人物。玄奘菩萨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曾经记载,当年到天竺学法的时候,还曾经去游历过 维摩诘大士的故居,并且礼拜过 维摩诘大士的舍利塔呢!由此可见,许多文人雅士乃至一般众生,对于自己所无法相信和理解的经典义理,总是将其说之为小说、戏剧乃至文学创作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胡先生也将《华严经》〈入法界品〉中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也就是别教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道历程,说为“过了一城又一城,见了一大师又一大师,遂敷演成一部长篇小说。”这样的说法于佛法真实义而言,实在是差之远矣!

  以上所举述的例子,相信绝对不是特例,而是普遍存在的事实,连近代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开山鼻祖之一的胡适之先生,对佛教典籍误会尚且如此严重,更遑论一般的读者了!对一般众生而言,佛法浩瀚无有边际,佛教义理又极深邃难以理解,唯有以世俗文学的角度,解读成一般的文学作品,尚可一探究竟,否则就会陷入完全不得其门而入的窘境之中了。

  又譬如近代北投极为著名的大禅师,也曾感叹的说:“如果读到大小乘诸家的论典,那就真的要使你大伤脑筋了,特别是那些大小有宗的论著,那些陌生的名词,那些精密的结构,那些深邃的思想,若非有了相当高的佛学素养,看了便彷佛是在看天书呢;纵然是学佛数十年的老佛教徒,如果不曾有过哲学思考及科学方法的训练,也只能望书兴叹而已了。”但是,在这里我们要说一句老实话,即使受过严格的哲学思考和科学方法的训练,如果没有亲证实相心如来藏的话,仍然是只能望书兴叹,保证同样是不得其门而入呢。

  综合以上所说,我们可以知道,其实如果因缘好,有机会可以亲近真正的善知识,并且能够追随修学,就可以从最基本的佛法知见开始学起,如是循序渐进,就能渐渐了知佛法的两个主要道,就能渐次的读懂佛教的典籍,乃至得以次第通达成佛之道所有的内涵。所以,能否读懂佛教典籍,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那个福徳和因缘而已。

  各位菩萨,欢迎您加入正觉同修会的各项共修活动,不仅可以使您了解生命的实相,也可以使佛教典籍从此变成易懂易读呢!

  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。非常谢谢您的收看!祝福您!

  阿弥陀佛!